提到「幽门螺旋杆菌」,
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很多人体检都曾查到过。
细想起它的危害吧,
说大不大,
说小不小,
本来是觉得不成问题。
但是最近的一则新闻,
却让不少家长开始紧张起来了:
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了8种致癌物。
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一半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数据显示,我国每2人中约有1人携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40%至60%!
幽门螺旋杆菌居然是致癌物!
它是怎么感染上的?
大人染上孩子也会感染上吗?
该如何去预防?
首先要说的是,大家对于这则新闻不用过度紧张。其实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I类致癌因子了。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为Hp)存在于胃黏膜及口腔中,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进一步诱发胃粘膜的恶性转化,发生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恶性病变。
这种吃进来的致病菌感染率非常高,且生命力极其顽强,可以通过手、不干净的食物、餐具等途径传染,正是“病从口入”。
多数患者在儿童期就被感染了。
“
《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防控与管理共识报告(版)》显示:
家庭内传播是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途径,主要由父母尤其是母亲传播。
”
当父母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其子女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显著升高,配偶之间和同胞之间也存在传播现象。
因此,当一个人查出Hp阳性,最先影响的可能是自己的家人。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很高,又是胃病的危险因素,但并非感染了此细菌就一定会患溃疡病或胃癌。
胃病的发生除了有幽门螺旋杆菌在作祟,还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喜吃腌制食品、烟酒嗜好、长期精神压抑、机体抵抗力弱等多种因素有关,与幽门螺旋杆菌协同“作案”。
研究认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15%-20%的人可能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而不到1%的人可发展成胃癌。
所以,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大可不必过度焦虑。
幽门螺旋杆菌通常在儿童期感染,但儿童和青少年期感染很少会发生严重疾病,还可能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并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
儿童服药依从性和耐受性较差,治疗药物有限,药物不良反应也较成人多。
因此,目前对于14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作幽门螺旋杆菌筛查和治疗,除非有明确指征。
以下情况需要及时检查
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有“MALT淋巴瘤”
有慢性胃炎
有胃癌家族史
有找不到原因的难治缺铁性贫血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
查是为了找到一些疾病的原因,而不是为了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个菌。如果家长只是想知道“有没有”,那就不建议去查了。
万一,家长真的发现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也要和医生认真商量,进行风险评估,看是否需要采取治疗。
必须治疗的情况
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有“MALT淋巴瘤”
可考虑治疗的情况
有慢性胃炎
有胃癌家族史
有找不到原因的难治缺铁性贫血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
只要通过规范、合理的口服抗生素治疗,绝大多数幽门螺旋杆菌是可以被彻底根除的。
如果没有上面这些情况,则根本不用带孩子筛查治疗,等孩子年满14岁再说吧。
相较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查杀,其实预防感染更加重要!
如果家人中出现了感染者,患者的唾液、粪便、呕吐物中都可能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患者用过的餐具、牙科设备、马桶等,以及受污染的食物和水,都可能是传染源。
由于它的感染多是因为“病从口入”,常有家庭聚集现象出现,感染者与家人亲密接触、共餐等都会造成传播。因此,我们在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措施:
01
分餐、使用公筷
日常建议采取分餐制,并用消毒处理好的碗筷。聚餐时,也建议使用公筷,尽量不要随意给别人夹菜。
一定要杜绝大人把食物嚼碎后喂孩子的行为。大人咬过的食物喂给孩子,或者是用自己筷子喂孩子类似的行为也要避免。
02
注意卫生
首先是水源卫生,保证饮用水的干净。
其次是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勤刷牙,以减少口腔中的细菌,牙具也要及时更换。
此外要注意食品卫生,蔬菜、水果清洗干净,肉类一定要熟透后再吃。
03
清淡饮食
平时饮食习惯口味较重,吃得比较咸,常吃腌菜、腌肉等食物,都会加重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的伤害,所以要尽量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少吃腌制品和加工食物。
以上就是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知识。
虽然这种致病菌极易感染,
但家长们也不要过度焦虑,
预防为主,理性对待。
来源:首都教育
原标题:《被列为明确致癌物!这种感染率超高的致病菌,孩子该怎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