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NatureSeries-BloodCancerJournal
近几年,嵌合型抗原受体(ChimericAntigenReceptor,CAR)在血液肿瘤的治疗,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效果,尤其是以CD19为靶点的CAR-T细胞疗法,在B细胞淋巴瘤中,获得了很高的响应率及肿瘤抑制效果。
然而,血液肿瘤中的恶性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并且一些细胞在经过CD19CAR-T靶向治疗后,趋向分化为CD19阴性细胞,出现抗原逃逸现象。抗原逃逸是目前CAR-T治疗失败,导致肿瘤无法完全清除或病情复发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抗原逃逸这一难题,深圳市免疫基因治疗研究院张隆基教授团队研发出新型CAR-T治疗方案-----4SCAR2.0。并于年3月17日,在BloodCancerJournal杂志上发表题为:4SCAR2.0:amulti-CAR-Ttherapyregimenforthetreatmentofrelapsed/refractoryBcelllymphomas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基于第四代,具有安全机制的4SCAR,设计新型CAR-T治疗方案---4SCAR2.0。该方案提出,多靶点CAR-T细胞,进行多次输注,包括初次、加强及巩固输注(靶点包括:CD19,CD22,CD30,GD2,PSMA)。经过多次不同CAR-T细胞的输注,患者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缓解,并无不良反应。而且在这项研究中,已有四名淋巴瘤患者,通过4SCAR2.0疗法进行多次输注,取得显著的疗效。
病例分析
病人1:确诊为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并伴有复发性脑转移,经过4SCAR2.0多靶点输注后的第15和第19天出现了头痛,低烧37.5℃(CRS等级1),第天时,体内依然可以检测到CD19,CD22,PSMACAR-T细胞,第及第天(Fig1A)时依旧可以检测到CD19CAR-T。MRI扫描结果显示在第26天时脑部肿瘤即变小,而输注后第天时肿瘤几乎完全消失(Fig.1E)。
病人2:确诊为复发性弥散大B淋巴瘤,多靶点输注后的第5天出现发烧38.7℃(CRS等级0-1)。第7和14天时可以检测到CD19和CD22CAR-T,而且第90,,天时依旧可以检测到CD22CAR-T(Fig.1B),在第天时达到持续缓解。
病人3:确诊为复发性滤泡淋巴瘤,0,7和14天时分别进行了多靶点输注(CD19+CD22CAR-T),加强输注(GD2CAR-T)和巩固输注(CD19-zCAR-T),在第天时,依旧可以检测到CD19CAR-T(Fig.1C)。
病人4:确诊为复发性滤泡淋巴瘤在第0和13天时,分别接受多靶点输注(CD19+CD22)和加强输注(CD19-z+CD22z)CAR-T,在第22天时,分别检测到CD19和CD22CAR-T在体内。
病人3和病人4多靶点CAR-T输注后,均没有出现细胞因子风暴(CRS)*性反应。病人1,3和4在多靶点输注后,只有部分缓解,但是在加强和巩固输注后得到了完全缓解。四例患者输注后均没有出现神经*性副作用,出现的CRS反应最高等级只有1,而且这四例患者病情的缓解时长均大于一年,说明基于患者个体化的肿瘤抗原,选择不同的靶点,进行多次CAR-T细胞输注,是改善肿瘤患者的疗效,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的有希望的解决方案,可以大幅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出现的可能性,并为患者提供更大的缓解希望。
4SCAR2.0这一创新型的治疗方案,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开拓了CAR-T治疗的新思路,为临床提供了实践经验。这种治疗效果的长期疗效还是需要扩大研究,增加更多入选患者并持续随访。希望4SCAR2.0疗法在今后可以服务更多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