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恶性淋巴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ISLM高子芬教授淋巴瘤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9月22日上午,第三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天津隆重开幕。会议期间,CCMTV临床频道《名家视角》栏目邀请医院病理科高子芬教授,解读版WHO淋巴瘤分类更新的重要意义和淋巴瘤病理诊断所面临的挑战。

精彩节目视频

高子芬教授

医院病理科

年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版相比版,某些类型的淋巴瘤进行了重新定义,也加入了少数临时的淋巴瘤类型。新版分类强调了淋巴瘤各亚类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标记在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同时强调病理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对淋巴瘤诊疗的临床实践更加具有推广价值。

1WHO淋巴瘤分类更新对病理医生意味着什么?

版WHO淋巴瘤分类主要的变化体现在,分类与预后、治疗方案的选择相关,因此为病理医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作为病理医生,首先要对新版的分类进行学习和丽姐,明确如何诊断。比如,新分类中包括一些暂定分类,另外,一些恶性度很低的淋巴瘤,形态鉴别上与高度恶性的类型区分起来非常困难。而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开发一些比较可靠的分子检测技术来协助诊断。

总的来说,新的分类出台暂时还不能说可以帮助病理医生直接解决哪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迎接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这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2基因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一直以来,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是以形态基础上蛋白标志物检测手段为主,对于以往淋巴瘤的分型已基本够用。但是从版淋巴瘤分类出台之后的一系列基础、临床研究数据分析中发现,疾病的预后是与遗传学有关的,因此,分子诊断技术开展日益增多。从PCR、FISH到新一代测序技术都在应用。

特别是与预后相关的具有遗传学异常特征的、增殖活性很高、临床进展很快或不良的,蛋白水平检测以及形态学分析不能给出明确诊断的,一定要进行基因检测以作出明确分类。因为淋巴瘤每一个类型都是独立的,和预后、治疗相关。比如新分类中提到的与预后相关的Double-Hit“双打击”型,以及具有染色体异常的Burkitt淋巴瘤等。

3国内蛋白检测与基因检测的质控情况如何?

淋巴瘤诊断中抗体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也非常广泛,目前国内用到的诊断性抗体都是经过国际认证的,而且国内也即将把它们列入一类备案中,无需重新申请。总的来看,国内抗体诊断的质控是不错的。

质控比较难的是基因诊断,包括PCR、FISH探针以及基因重排的检测,一些试剂还没有完全商品化,但未商品化的、国内外联合开发用于研究也是允许的。其实基因检测的质控,对实验室的选择最为关键。具有资质的实验室,首先试剂是要得到认可的,操作人员也要具有一定的资质。相关人员应接受过培训,还要不断通过质量控制来进行继续教育,信号的判读应通过高年资淋巴瘤专业医生来进行,结合形态、蛋白、基因检测的结果做出最终诊断,出具报告。

基因检测的诊断技术医院和一些淋巴瘤中心已经比较成熟,人员的能力也都能得到认可。我们希望成熟的技术放在比较成熟的单位来做,其他有实验室开发意向的单位需要有资质的中心来协助进行,以保证检测质量。对于没有技术保障的单位,不建议参与到疾病诊断工作中来。

专家简介

高子芬教授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血液病理学研究室主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恶性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常委;《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组成员。

年,高子芬教授率先在国内病理界推广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瘤新分类知识,年联合血液科、肿瘤科医生进行淋巴瘤分类及治疗知识的普及宣传,为我国淋巴瘤分类与世界接轨作出巨大贡献。

BYCCMTV临床频道-血液科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