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我的闺蜜老红帽
#肿瘤#
年以来,CART细胞的免疫疗法已经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证为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革新性治疗方法。当然,CART疗法仅对一半左右的病人具有长期疗效。肿瘤复发的可能机制有肿瘤细胞免于凋亡、目标抗原丢失、抑制性受体水平上调以及内源T细胞损伤等。但是迄今为止,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对CART细胞以及相关疗法的耐受机制仍不清楚。
最早被认证的用于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的CART细胞产品分别为阿基仑赛(axicabtageneciloleucel)和司利弗明(tisagenlecleucel)。这两类产品CAR设计类似,其主要区别在于其胞外结合区域不同。具体来说,是它们的生产流程和共刺激结构域(分别为CD28和4-1BB)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又反应在扩增方式和表现形式上。大约30%左右的淋巴瘤复发案例存在CD19缺失情况,这也说明其它机制同样影响深远。近期,一项基于单细胞测序的工作显示,通过对进行阿基仑赛干预的大B细胞淋巴瘤病患样本进行分析发现,CART疗法的临床效果与表达记忆特征基因的CD8+T细胞水平相关,而与CD8+T细胞耗竭关系不大。当然,不同CART细胞进入人体所对应的响应情况、具体分子机制,以及对宿主的整体影响,仍不甚清晰。
近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CatherineJ.Wu,GadGetz和MarcelaV.Maus研究组在NatureMedicine上发表题为DistinctcellulardynamicsassociatedwithresponsetoCAR-TtherapyforrefractoryBcelllymphoma的文章,收集了来自32位进行阿基仑赛或司利弗明干预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病患的个样本,并进行单细胞测序,发现不同干预方式其细胞响应明显不同。
作者团队招募了32位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19位进行阿基仑赛干预治疗,13位进行司利弗明干预治疗。作者收集他们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并进行单细胞RNA测序。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PET扫瞄在治疗1月、3个月和6个月时检测病患对两种CART疗法的响应情况。作者确定,不同CART疗法,其机体响应不同。
通常治疗后第七天是CART细胞增殖的峰值时期。作者发现,在治疗后第七天,两种疗法均可以上调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和活化。阿基仑赛特异性变化基因主要是ENPP2,它是4-1BB相关特征分子;而司利弗明特异性变化基因主要参与MHCII信号。
接下来,作者研究了上述变化基因所对应细胞类型及其与临床响应之间的关系。作者发现,在治疗后第七天,临床响应与CD8+T细胞相关,而与CD4+T细胞关联性不大。而且,两种疗法区别明显,阿基仑赛干预病患的CD8+T细胞水平因病人不同而变化较大,且与转输入体内的CD8+T细胞水平高度相关;而司利弗明干预病患的CD8+T细胞水平通常不高于10%,但在第七天实现高度增殖。
作者还在CART细胞中发现了一定水平Treg(CARTreg),它是一类含量较为稀少的T细胞亚群,通常起到抑制自身免疫病以及在肿瘤微环境中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当然,它在CART疗法中的角色报道不多。作者发现阿基仑赛中CARTreg水平要明显高于司利弗明。而且,在CART细胞中仅仅占比低于5%的Treg,足以驱动肿瘤复发以及抑制CART细胞扩增。
综上所述,作者团队收集了来自32位进行阿基仑赛或司利弗明干预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病患的个外周血单核细胞样本,并通过单细胞测序等方法,发现阿基仑赛干预可以引起多种细胞亚群变化;而司利弗明干预的病患CD8+T细胞在CART细胞转输入人体后可以实现有效增殖,这也是其干预的主要机制之一。另外,CART细胞中含量稀少的Treg在CART疗法中存在抑制CART细胞增殖以及驱动肿瘤复发的作用。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