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乡愁吃
》之二十九吃甘蔗
待手摸到什么都是冰凉之日,就是吃甘蔗之时了,于是,小摊上就摆有了甘蔗。儿时,家乡水果少,这个季节只有传统的柚子、红桔。再有就是干果,如核桃,沙炒的花生、胡豆、豌豆之类;再有就是麻花、豌豆粑、豆腐干。当然还有干桂圆,可那是装在糖果店玻璃瓶里卖的。甘蔗是切成一尺长左右一段一段地卖,要临近春节,才成捆成捆斜倚在墙上卖。一次买上十把根甚至一捆扛回家的,那是做为年货。小摊上那些水果除柚子、红桔外,都算粗果。后来有种叫“罗汉甘蔗”的,酱红色皮,极粗极甜极松脆,外地运来的,似乎是因其外形似罗汉竹而得名。它大概算细果,价格贵得多。吃罗汉甘蔗是先刨去蔗皮,切成寸许长一小段,放在果盘里,端上桌招待贵客的。记忆中从未吃过,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才买来吃过,的确甜、松脆。这些粗果想来是专卖小孩的,甘蔗一分钱一节;炒的花生、胡豆或豌豆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五六岁小孩两手刚好捧完,也是一分钱一堆。如果能买上一堆,对于小孩来说,也是一乐事。那时小孩子间因什么闹翻了,为证明友谊,就会说,那次我还给过你两颗胡豆吃呢。甘蔗很硬但很甜,吃一节,常常会手冻红了,清鼻涕流出来了,脸也污了,但心里甜透了。所以大人一般不吃,但小孩不惧。甘蔗什么时候有的?不详。但食用甘蔗最早的记载是《楚辞·招*》,距今2300多年。《汉书·南中八郡志》记载颇详:“甘蔗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继而食之甚甘。榨取汁曝数时成饴,入口消失,被人谓之石蜜。”那时乡下人家一般都种有甘蔗,利用屋前屋后的“鸡啄地”,甘蔗是高杆作物,不怕鸡践踏。在我家挑泔水养猪的农户,每到春节前就会送来一大块腊肉、十把根甘蔗,以示对一年提供泔水的谢意。母亲就会将一根甘蔗平均分成几节,兄弟姊妹一人一节。甘蔗没有两头甜,甘蔗梢节最不甜,大多不愿拿。这时,父亲就会给我们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还进一步发挥说,吃甘蔗要从梢梢开始,才会渐入佳境,先苦后甜。人生也是这样,吃不得苦的人也就得不到甜。父亲的“甘蔗没有两头甜”和“吃甘蔗要先从梢梢吃起”这两句带哲理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有时在权衡一件事时就用这简单质朴的道理来做指导,还颇有收益。过年时,小孩手里都有了几个压岁钱,就会邀上三五个伙伴,在小摊上选几根甘蔗,用秤称了,然后扛到小镇外场坝上,划“石头剪刀布”排出先后顺序,轮番上阵。将甘蔗立在地上,但不能栽在地里,地上也不能有小坑儿。不能用手扶,只能用刀刃将甘蔗点得稳稳地直立,然后挥刀在甘蔗梢顶上快速划一个圆圈,直直劈下去,劈下的甘蔗越长越好。几个轮番下来,最后比劈下甘蔗的长短,长者为赢家短者为输家,输家就去小摊付甘蔗款。这叫“划刀儿”。现在忖之,从游戏角度看,或许应该叫“斗甘蔗”更准确些。每当这时,围观的小孩就特别多。如果一刀下去,将整根甘蔗劈通了,可接着劈,而且定会引来围观者的喝彩声。这时,劈者就会挺胸收腹,提刀而立,环顾左右,踌躇满志,有古时剑客立取人头后的快感。大年初一到初五,大人一般不干活,吃过拜年酒,也会有大人“划刀儿”的。那就不是几根而是一捆或几捆甘蔗地划,最后比输赢时,甘蔗要摆过好几家店铺。这时围观的小孩儿就会特别多,因为比赛结束时,所有的甘蔗基本是散给围观的小孩吃。记得一次,有人直通通连劈了三根甘蔗,原来这人练过中国剑术和东洋刀术,真正的剑客。“划刀儿”其实是一种带博彩性质的游戏,据说四川好些地方都有这种游戏。我查《中华传统游戏大全》(麻国钧著,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列游戏13类165种,但无“划刀儿”这种,遗憾。而今,水果品种多了,品质也提高了,甘蔗价格也特别贱,但仍受人们特别是小孩儿的欢迎。我却很少吃了,原因呢?有牙齿时没甘蔗,有甘蔗时又没牙齿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