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第十二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暨第七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和第二届中国淋巴瘤个体化治疗大会于6月22日-24日在北京人卫酒店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肿瘤学家对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及乳腺肿瘤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精彩的学术报告和交流,让参会者收获满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分子肿瘤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新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而来那度胺作为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在此次两个大会的几个专题报告中频频亮相,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一起享受这场学术盛宴吧!
淋巴瘤治疗的新靶点、新药物和新探索
近年来淋巴瘤治疗的主要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病机制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步;2、新的靶向药物不断涌现;3、免疫治疗新药物和新技术的探索;4、二代测序指导的精准治疗逐渐用于临床;5、联合靶向治疗和“chemo-free”新模式。在“靶向治疗:chemo-free治疗趋势“部分,姜教授报道了年ASCO年会上关于来那度胺的一项R2vsR-chemo一线治疗FL的临床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试验设计
RELEVANCE是一项全球性、随机开放性3期临床试验,名初诊未经治疗的高肿瘤负荷的FL患者被分为R2组(n=)及R-chemo组(n=;72%R-CHOP,23%R-B,5%R-CVP)。在R2方案中,来那度胺用法为20mg/d,口服,d2-22/28,共18周期;利妥昔单抗用法为mg/m2,每周1次,在第2-6周期d1使用,有效者继续使用12周期(q8wk)。R-chemo方案为:基于研究者选择的R-CHOP方案、R+苯达莫司汀(R-B方案)或R-CVP方案,均辅以12周的R维持治疗(q8wk)。
该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周的完全缓解率(CR)/不确定的完全缓解率(CRu)和无进展生存率(PFS)。
结果
中位随访37.9个月,研究终点在R2组及R-chemo组中未见明显差异。R2组及R-chemo组周的CR/CRu率为48%vs53%,最佳CR/Cru率为59%vs67%,最佳ORR率为84%vs89%,3年DoR率为77%vs74%,3年PFS率为77%vs78%,3年OS率均为94%。(P=0.38,研究者评估)。两组间周的CR/CRu及3年P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
在安全性方面,R2组及R-chemo组*性反应发生率有所差异,R-chemo组相较于R2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缺伴发热发生率更高。
结论
本研究中,联合来那度胺及利妥昔单抗的R2方案是免于化疗的治疗方案,在未经治疗的FL患者中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令人鼓舞。
套细胞淋巴瘤(MCL)的诊疗现状及进展
MCL是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淋巴瘤亚型,细菌遗传学t(11;14)(q13;q32)异常导致CyclinD1核内高表达是其特征性标志。MCL疾病特点为:(1)绝大多数为晚期疾病;(2)90%全身淋巴结病变,50%伴有2种以上结外器官受累;(3)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4)预后差,常规化疗5年生存率<30%;(5)不断复发。MCL在NHL相对少见,但是发生率是上升速度最对的亚型。SEER登记研究结果显示,MCL增长速度为5.87%。而目前MCL的一线治疗所面临的困难是强化治疗可改善年轻患者PFS,但因不良反应中断率高且传统免疫化疗并未改善长期生存。所以目前MCL一线治疗的相关研究以新型靶向治疗为主。
来那度胺在MCL的治疗中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MCL,来那度胺20mg/d,qd,d1-21/28d,若无明显不良反应,剂量可递增至25mg/d;利妥昔单抗mg/m2,共12个周期;然后以来那度胺15mg/d,d1-21/28,mg/m2/cycle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研究结果显示:ORR为89%,其中CR为58%,PR为31%,24个月PFS为84.6%,24个月OS为97%。所以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MCL可显著提高反应率和生存率。
来自JohnTheurer癌症中心的一项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单药来那度胺治疗既往接受2种以上治疗方案的RRMCL例患者,中位缓解时间达16.6个月,中位OS达20.9个月。而且,来那度胺在我国共识中作为新药推荐用于R/RMCL的治疗。
总之,套细胞淋巴瘤目前仍为不能治愈的恶性肿瘤,正确诊断与预后评估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奠定基础,采用分层治疗策略,新药的应用使复发难治的患者更多获益。一种融合新预后工具及治疗指导方法和新药应用可能将是未来MCL治疗模式,未来chemo-free将是MCL治疗的主流。
滤泡淋巴瘤分型、预后、治疗概述与进展
滤泡淋巴瘤(FL)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是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第二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我国NHL的8.1%~23.5%,西方NHL的22%~35%。FL细胞表达CD10、Bcl-6、Bcl-2。超过80%的FL患者存在t(14;18),导致Bcl-2高表达。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1)发病年龄多在55~60岁;(2)伴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3)70%的患者伴有骨髓受累;(4)20%的患者伴有B症状。FL对治疗反应良好,但易出现复发,目前不能治愈,主要是因为疾病的高度异质性。
FL的治疗策略包括观察等待、局部放疗、R单药治疗、R-chemo、R维持治疗及新靶向药物治疗等,临床上可依据FL患者的分期进行分层治疗。
R2/R2-CHOP方案作为新的探索方案,主要指在R/R-CHOP的基础上加用来那度胺,具有双靶向增敏效应。一项II期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例惰性NHL(FL50例,占45%),使用R2方案(利妥昔单抗mg/m2,d1;来那度胺20mgd1~21,28d/cycle)治疗,治疗6周后有反应的患者继续用药至满12周期。疗效分析显示:ORR为98%,CR率为87%,PR率为11%;3年PFS为78.5%,3年OS为94.4%。93%的患者治疗后PET/CT阴性,通过PCR检测BCL-2提示89%的患者达到分子学缓解。
新药的应用,改变了FL的治疗模式,可能实现无化疗药治疗。
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疗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占所有NHL的29.6%~39.1%,远高于西方国家。PTCL具有高度异质性。除蕈样肉芽肿和皮肤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呈惰性的临床过程外,其它亚型都属侵袭性或高度侵袭性病变,其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仿外,多数PTCL亚型预后差。
鉴于现有治疗手段疗效持续时间短且不良反应严重,复发难治患者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版NCCN指南对无论初诊还是复发难治的PTCL,都将临床试验作为重要的选择。近年来一些新药在PTCL中显示了一定的活性,为改善PTCL的预后带来希望。
01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普拉曲沙
对还原性的叶酸1型载体蛋白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在可疗效评价的例复发或难治性PTCL患者中,普拉曲沙ORR为29%。普拉曲沙与CHOP联合一线治疗PTCL的I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2
抗体药物偶联物
通过在血浆中稳定的连接体连接CD-30单抗与强效的抗微管药物MMAE组成的抗体-药物偶联物,通过与CD30+细胞结合、细胞内化并释放MMAE,选择性诱导CD30+细胞凋亡。
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
通过对表观遗传调控作用,抑制淋巴细胞和血液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诱导选择性的肿瘤细胞凋亡,诱导和增强NK和CTL介导的杀伤作用。美国FDA批准的HDAC抑制剂有罗米地辛、贝利司他,中国CFDA批准的是西达本胺。
罗米地辛联合其他新药的研究(罗米地辛+Alisertib,罗米地辛+来那度胺,罗米地辛+普拉曲沙)初步结果提示有值得进一步进行II/III期临床试验的价值。
4
苯达莫司汀
是携带一个嘌呤样苯丙咪唑环的氮芥衍生物,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抗代谢双重作用机制。
5
来那度胺
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抗肿瘤细胞因子合成;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调节微环境等作用。
II期多中心研究:40例复发难治或不适合联合化疗患者,39例可行疗效评价(14例PTCL-NOS、9例AITL、10例ALCL),ORR为26%,3例CR。PTCL-NOS、AITL和ALCL患者有效,中位PFS4个月,中位OS12个月。
6
CCR4抗体
是一种人源化的CCR4抗体。CC趋化因子受体4(CCR4)可表达于PTCL,CCR4阳性患者较CCR4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更短。
7极光激酶(AAK)
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家族,在有丝分裂中起重要作用,AAK在高增殖淋巴瘤中表达上调,提示可在淋巴瘤中作为治疗靶点。
8PI3K抑制剂
选择性抑制PI3K激酶,抑制恶性B细胞和T细胞生长,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阻断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的相互联系。
9
Tislelizumab(BGB-A)
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肿瘤免疫制剂。作用机制是与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
10
CD4作为靶点的CAR-T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现有的治疗复发率高,生存期短。批准上市药物的治疗价值逐渐被认可;多项单药,靶向药联合化疗或靶向药联合靶向药的探索方案研究正在开展中。
随着抗癌新药及治疗方案的不断涌现,希望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能够最大程度的获益。
(市场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