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4.html导语
淋巴瘤治疗好消息不断,抗体偶联药物维布妥昔单抗在国内再添新适应证[1]。
日前,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BV)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CD30阳性的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或蕈样霉菌病(MF)成人患者。这是继去年BV在国内获批用于CD30阳性的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成人患者之后,新添加的适应证。BV新适应证pcALCL和MF均属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CTCL又属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疾病。CTCL是一组起源于皮肤T细胞的异质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时主要局限于皮肤(图1)。在CTCL中,MF是最常见的亚型(占CTCL的50%~70%),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第二大亚型(包括pcALCL和淋巴瘤样丘疹病)[2-6]。图1肿瘤期MF(上)和pcALCL(下)[8,9]目前,针对CTCL的系统治疗很少能提供可靠、持久的缓解,多数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为20%~35%,缓解持续时间为4~6个月;多药化疗疗效也不尽如人意,缓解通常仅持续3~6个月[7]。CD30在CTCL亚型中有较高表达,尤其是MF和pcALCL[7],这为治疗提供了可靠靶点。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BV在CTCL中两种亚型的获批,为国内淋巴瘤治疗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ALCANZA研究为BV新适应证获批提供有力证据
BV新适应证获批主要基于ALCANZA研究的数据。ALCANZA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Ⅲ期试验,在全球13个国家/地区的52个医学中心开展,旨在评估新药BV与传统疗法用于经治CD30阳性CT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7]。
该研究纳入先前接受过治疗的CD30阳性MF(既往接受≥1次系统治疗)或pcALCL(既往接受≥1次系统治疗或放疗)的成人患者,随机分配(1:1)给予BV(1.8mg/kg,静脉注射,每3周1次,最多16个周期)或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甲氨蝶呤5~50mg,口服,每周1次,最多48周;或贝沙罗汀mg/m2(目标剂量),口服,每日1次,最多48周),直至疾病进展或*性不可耐受。
主要终点为达到客观缓解且持续≥4个月的患者比例(ORR4)。关键次要终点为完全缓解(CR)率、无进展生存(PFS)、症状负荷(通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测量工具Skindex-29评估)。
结果显示,共纳入例患者(BV组66例,医生选择治疗组65例),其中例被纳入意向治疗人群(两治疗组各64例)。除BV组的ⅣB期MF和真皮外pcALCL病例较多外,两治疗组的基线特征基本平衡。
01主要终点ORR4:BV显著优于医生选择治疗方案中位随访22.9个月,BV组的ORR4显著优于医生选择治疗组(56.3%vs12.5%),组间差异达43.8%(95%CI29.1-58.4;P0.);在不同疾病和状态亚组,BV治疗也均具有ORR4优势(图2)。
图2获得客观缓解持续至少4个月的患者比例
02关键次要终点CR率、PFS、症状负担:BV组优于医生选择治疗组与医生选择治疗组相比,BV组的CR率显著更高(16%vs2%;P=0.)、中位PFS(按照EMA标准)显著更长(16.7个月vs3.5个月;图3)、患者报告的症状负担减轻程度更大(Skindex-29量表症状相关评分相比于基线的平均最大降幅:–27.96vs-8.62;P0.)。
图3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情况
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严重不良事件(AE)发生率相似(均为29%)。BV治疗未发生任何新的或意外的*性。BV组周围神经病变(PN)发生率要高于医师选择治疗组[67%(44/66)vs6%(4/62)],但在最后一次随访(中位22.9个月)时,BV组82%(36/44)患者的PN症状获得了改善(≥1级)或消退。03研究价值和意义ALCANZA研究是比较新药与传统疗法治疗CTCL的首项随机研究,也是在CTCL患者中开展的最大型Ⅲ期临床研究。与许多研究不同,该研究使用了目前的国际共识疗效标准(包括皮肤、淋巴结、内脏和血液疗效)进行疗效评估。此外,该研究首次在Ⅲ期试验中显示新药治疗CTCL较传统疗法有显著获益:与医生选择的甲氨蝶呤或贝沙罗汀相比,BV可显著改善ORR4,提高CR率,延长PFS,减轻患者报告的症状负荷。
结语
距BV在国内的首个适应证获批不到一年,其又添新适应证,可见肿瘤创新药在“加速”。淋巴瘤治疗好消息不断,患者将重燃希望并得到更大获益!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