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恶性淋巴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特辑基础医学进阶理论 [复制链接]

1#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内容简介共三集,每集33种,共99种。裘氏取《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之典,遂题名为“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类医著。以明、清两代较有影响、较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为主,并收入少数日人所撰的“汉方医学”著作。所辑诸书大多篇幅短小,切于实用。现存初刊本。

目录第一册一、医经类凡五种内经素问校义一卷增刘师培书后一篇。《三三医书》本重订。内经博议四卷钞本。难经古义二卷日本精钞本。原书已佚。难经正义六卷未刊稿。古本难经阐注二卷精刊本内容与通行本不同二、本草类凡五种神农本草经赞三卷附《月令七十二候赞》一卷。本草择要纲目二卷稀有本。本草撮要十卷资生堂原版。本草思辨录四卷家刻初成,由裘氏借印百部,余无传者。食鉴本草一卷精钞本内容与通行本不同三、脉学类凡三种订正太素脉秘诀二卷卷首增有董志仁《太素脉考》一篇。孤本。脉诀乳海六卷稿本。诊脉三十二辨一卷《三三医书》本重订。

自然文学:这是秋天的祁连山

李万华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12-16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乐园

这是秋天的祁连山

李万华

暮色中抵达祁连山下东旭村时,雨正在落。迎接我们的,除去哈达、酒和微笑,还有群山与烟岚。环山林木大多是云杉与祁连圆柏,它们的绿使暮色愈加深浓,缥缈的云雾又使暮色轻盈。草木夹道,雕花大门洞开,园内花影扶疏,却不闻人语。踩着青色石子向前走,右拐时仰头撞见一弯秋色:山巅墨色夹一撮明*,仿佛画师边抽烟边作画,刚点一笔明*准备晕染,忽听得咚咚咚有人敲门,画师放下笔去开门,琐事一番应付,返身案前,再拿起画笔时,*色已难接续,只好停住,继续吐烟雾。

李善元摄

秋花正在盛放。大丽菊、波斯菊、金丝莲、蜀葵、万寿菊,石竹,在一户人家见到满如秋月大如银盘的大丽菊,明*与玫红两种,此前从未得见。蹲在花下,以手掌相比,足足三掌大。园内蔬菜也已长足,甘蓝饱满到绽裂,青头萝卜歪斜身子,莴苣站得规规矩矩,角瓜藏在叶下。几只羽色艳丽的大公鸡不顾秋雨淅沥,低头在丁香树下觅食。墙角果树,杏子自己落到地上,苹果将树枝坠垂,香荚蒾的小红果推推搡搡准备着一袭黑袍。稍远,是土豆和蚕豆,是青稞和小麦,是燕麦尚在青青,是浩门河水喧喧不已。

官群摄

晚饭后撑伞在村里散步,见到路灯下的云雾呈淡青色。淡青色的烟岚云岫让人觉得身处仙境,尤其又有松风草露。雨落得不急,也不繁密,只悄悄将季候的消息递送。秋虫大约都已睡去,未闻唧唧声,只有雨滴敲击地面的声音。偶尔风过,隐隐松动,秋凉持续。想起王维的《山居秋暝》,我愿是那久留深山的王孙,任岁月流转,芳菲渐希,自逍遥。

翌日,于鸟鸣中醒来,见一对红尾鸲在院中梨树上嬉闹。红尾鸲多见,不稀奇。侧耳谛听山岩上一声声异常嘹亮的鸟鸣,断定是某种噪鹛。用望远镜找,单见山岩嵯峨,不见鸟影。欲要放弃,它却忽地自山岩飞来,一个褐色身影钻进园中枝柯里去,继续鸣啭。不看也罢,村道上山鹡鸰将尾巴点得正欢,白兔跳来跳去,小狗呆若木雕——目不暇接呢。转眼,却见它在门前一堆朽木上蹀躞,原来是一只橙翅噪鹛。灰褐色的鸟,飞羽和尾羽上有鲜艳的橙*色,“你就是那冬天里的一把火”,借用歌词形容那抹橙*,莫过如此。

邓小林摄

在寺沟,终于见到高山兀鹫。这猛禽里的大佬,我只在野生动物园见过几次。不锈钢的鸟网下,它们委曲求全,自断崖这头飞到另一头,完全失去搏击长空的可能。而这里,它们翱翔在需极力仰头才能得见全貌的山岩上空,黑色的大翅膀伸展如机翼,用望远镜细看,会见到下体的淡*色。它们始终围绕山岩,并不远去,想必崖壁上有它们的巢穴。它们在那里出生,也将在那里终老,我们不过是偶尔的闯入者。

苏金元摄

沿溪行,遇见白顶溪鸲。我曾在以往的文字中形容过它们:“自然是它身体上的红色引起我的注意,还有它头顶的白斑。在雾气浓重的绿色山坡上,那两种色彩异常跳跃,那是一种突破现实的明亮,纯粹到让人以为那就是理想应有的色彩。然而背负理想色彩的小鸟对此浑然不觉,它跳上一块岩石,跃下,然后又跳上另一块岩石,伫立片时,环顾,再次跃下,如此反复,一座山,几块岩石,仿佛足够它挥霍余生。”不过现在,它跳跃在溪水之间的石头上。溪水湍急,白色水花溅起如棉铃初绽,偶尔几枚草叶漂浮。溪水始终是它们的乐园,一如祁连山下的某个村落,曾是我的乐园。

吴刚摄

年少岁月在祁连山中度过,眼前草木俱为故旧。莛子藨结出的白色果实,不用尝都知道它的甘甜如何;扁刺蔷薇的果实布满细毛,如果剥开,它的内果皮同样布满绒毛;小叶蔷薇的果实我们叫它鸭子嘴;小檗的红子可以吃,春天的嫩枝和*色的花亦可以吃;唐松草初秋开花,一开便是白雪一片;陇蜀杜鹃的花朵雅洁高冷,它结出的小红果藏有微*……,倒是第一次见到柳花菜,这餐桌上的冷盘,原来它们寄生在枯死的桦树枝上,与更多不知名的真菌和苔藓将一棵树裹住,像裹住不为人知的秘密。

才项当知摄

应该有灰栒子的,此时正是它们的小果子由红变黑时,却没看见。

路遇两株山罂粟。一直习惯它们生长在房前屋后,习惯它们成丛,并顽固地将根系深入墙体,也习惯折一朵花下来,插在辫子上。可是现在,它们如此珍贵。它们长在野草从中,百年云杉用影子罩着它们,线灰蝶飞过。它们的花瓣一如既往地薄而轻盈,风过时微微颤动如蝶翼,它们的颜色依旧绚丽,一如这寺沟深处的秋色: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程颢《秋月》)”

一直想找到一种名叫香草的植物。端午时节,农家女子缝制香包,会塞一点香草进去。那种香的高洁异于一般芬芳,每每嗅闻,总要想到峨冠博带的屈夫子。跟着植物学专家跑前跑后,遇到岩石便往石缝里找,揪相似的草叶来嗅,都不是。虽然找不到,但我断定它就在那更高处的岩缝里清芬冷冽,因为它不仅是它本身的存在,它同时是寓意和象征的存在,是一座山精神的存在。

这是秋天的祁连山,独一无二。

CHDC

胡盛寿院士: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治疗心脏衰竭的中国之路

临床前线-12-19

以下文章来源于健康界心血管频道,作者健康君

健康界心血管频道

有态度的传播心内资讯。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无法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的一类综合征。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各种心血管疾病都可能是心衰的病因。

尽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出现了拐点,但全球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年,Circulation、Lancet杂志相继发表的文章指出美国、欧洲国家成年人心衰的患病率在持续增长,有近万心衰患者。而我国流行病学显示仅中国就有超过万的心衰人口,并且在进入老龄化时代后,中国心衰的患病率和数量仍在持续不断地增加。

中国心衰人口流行病学特征

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也大大增加,加之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超重、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膳食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不力,导致我国还存在大量潜在的心衰患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衰无疑成为了整个心血管领域最大的挑战。

01

内外治疗力不从“心”

11月28日,在重症心脏病大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指出,尽管在过去二三十年间,针对终末期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资料仍显示终末期心衰患者单纯口服药物的1年生存率仅为15%-20%,心衰的药物治疗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种情况下,针对终末期心衰可以考虑外科治疗,如心脏移植。近十几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心脏移植的数量不断增长,但心脏移植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供体心脏来源有限。离体的心脏仅能保存4-6小时,而在患者等待供体期间发生急性心衰发作死亡的概率在40%-50%。数据显示,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逐年增加,但供体心脏数量并未增加。

心脏移植供需趋势图

其次,还存在一些患者不适合进行心脏移植。如年龄大、化疗药物所致心衰、PRA抗体强阳、免疫性疾病、肾功能不全、体重过大、继发性肺动脉压力过高等。

在这样的极大限制下,人工心脏成为了替代供体心脏的良好方法。

02

力挽狂澜的人工心脏

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的研发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年,心脏外科权威专家DeBakey在国会资助下研制出可替代心脏做功的机械装置,并在年成功完成了第1例应用,首次证实了衰竭心脏的功能可恢复正常。年,第1例全人工心脏植入术的完成进一步证实了全机械人工心脏可满足全身脑肝肾等器官的灌注。

年第1例心脏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成功应用

年第1例全人工心脏植入术

“全能人工心脏是治疗终末期心衰患者非常重要的途径,但因为手术复杂,目前全球每年仅能植入30-50例这样的人工心脏。人工心脏的难度之大使科学家们改变策略,更多地将人工心脏的研发套路放在了机械心室辅助装置(VAD)上。”胡盛寿院士随后指出了人工心脏发展的局限以及在这些临床试验后的研发策略改变。

在此之后,长期VAD的研发先后经历了三代技术发展,从搏动血流到机械轴承再到磁悬浮轴。目前临床治疗心衰的常用VAD是第二代HeartMateII和第三代HeartWare。

在过去的5年当中,VAD的使用量已经完全超过了心脏移植的数量,治疗后的2年生存率已经接近了心脏移植的效果。相比心脏移植,VAD植入产生排异、感染的可能性更低,术后护理更简单。这些都标志着VAD治疗心衰的研究和临床发展进入了全新时代,VAD已经成为了心衰救治的“主战场”。

药物治疗、心脏移植、VAD治疗心衰的疗效对比

03

VAD探索屡创佳绩

VAD诞生之后,我国专家学者也在该领域做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尝试。罗征祥教授团队研制的罗叶泵是第一代人工心脏中真正用于临床的VAD,开了中国人工心脏移植的先河,但在中国完成临床注册的VAD很少。

中国心室辅助装置早期应用概况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集大成者,早期胡盛寿院士带领团队致力于研发轴流泵。其中第二代国产短期FW-II轴流泵,成为中国当时唯一通过了临检中心检测,允许进行临床试验的装置,并于年首次在人体应用治疗5例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同期冠脉搭桥手术的心脏泵衰竭患者。

真正标志性的国产VAD是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助同心医疗研发的第三代长期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CH-VAD。通过医工结合,CH-VAD达到了微型化体积,宜植入;驱动电缆直径细,感染率低;叶轮剪切力低,血液相容性好等优点,成为首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临床试验。并在不同情况的3个病例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也证实了CH-VAD的不同功能——长期治疗、心脏移植前的“桥梁”支持作用、协助心脏功能的恢复。胡盛寿院士指出,第4例患者由于术前基础状态差(感染、器官衰竭),术后34天死亡,“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经验教训,VAD的使用是存在禁忌证的。”

CH-VAD治疗重症心衰初步临床应用

(所有患者均基于人道主义豁免原则通过伦理审批并报国家和北京市卫计委备案)

另外进入临床试验的VAD是采用日本离心泵的重庆永仁心Evaheart-VAD,其工作原理是引流左心室血液减轻前负荷,供血主动脉减轻后负荷,流量能够保证心、脑、肝和肾的灌注。其在日本已经通过了临床试验,是中国第一个通过CFDA绿色通道引入的泵。

Evaheart工作原理

在经过足够的动物实验、研发探索后,医院联合多中心在率先开展中国第一个VAD临床试验,现阶段已完成重庆永仁心Evaheat-VAD和CH-VAD2种装置41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的临床试验。

经过详细周密的临床试验设计及实施,2个装置在植入患者体内后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Evaheat-VAD植入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长期随访显示患者已能够完成正常的家居生活并返回社会工作岗位。CH-VAD植入后出现的2例患者死亡原因分别为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委员会判定与装置无关;余23例患者均达到3个月临床终点,中长期随访均生存。

年8月,重庆永仁心Evaheat-VAD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正式批准上市的可植入式人工心脏产品。

Evaheart-VAD临床试验设计及研究结局

CH-VAD临床试验设计及研究结局

这些临床试验的成功无疑给我国VAD发展带来了信心。胡盛寿院士指出,心脏衰竭正在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疾病负担,而人工心脏治疗在中国刚起步,前景广阔,应该积极且合理规范地开展VAD临床研究,推广临床应用,制定行业标准和中国临床应用指南,推动中国VAD的发展。

未来将有更多中国自主研发的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如经皮介入VAD、短中期完全磁悬浮VAD、全人工心脏等)进入临床验证,中国医疗器械研发实力的提高也将造福中国千万心衰患者。END

专家简介:胡盛寿院士

胡盛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循环杂志》主编,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人都能学懂CAR-T(1)丨CAR的前世今生

临床前线-12-12

以下文章来源于健康界肿瘤频道,作者健康君

健康界肿瘤频道

汇集肿瘤前沿资讯,倾听各方名家声音。"为了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这里是健康界肿瘤频道。

利用免疫学治疗手段来攻克肿瘤,一直是免疫学在转化医学方面应用的重要方向。随着各种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的发展,肿瘤细胞由于突变产生的免疫原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为肿瘤免疫治疗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同时,随着肿瘤免疫学研究自身的积累,肿瘤免疫治疗近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系列新的免疫治疗手段逐步进入临床,其中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为代表的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在白细胞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步。那么,CAR-T细胞究竟是何方神圣?CAR本身又有何含义呢?

01

CAR-T细胞起源于过继细胞转移,实现于转基因技术

嵌合抗原受体——CAR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人工受体分子,它可以赋予免疫效应细胞(如T淋巴细胞)针对某个靶点抗原表位的特异性,从而增强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信号与活化的功能[1]。CAR-T细胞疗法本质上是一种过继细胞转移(ACT),ACT是最早被提出在器官移植过程中供体的淋巴细胞被输入受体体内的过程,该过程抗原介导移植器官排斥反应的发生,后逐渐发展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法[2]。

年,著名科学家GrossG、WaksT和EshharZ在一项研究中将表达特定抗体的基因序列赋予细胞*性T细胞(CTL),该抗体赋予T细胞识别半抗原——2,4,6-三硝基苯基(TNP)的能力,这使得T细胞实现了抗原特异性的、非MHC限制的活化及其效应的增强。这三位科学家认为,赋予T细胞一个嵌合的抗原受体,将是未来人类对抗肿瘤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CAR这一概念。

20世纪90年代,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自由编码基因组(如改造TCR或人工合成CAR),并对编码的基因进行转染,从而改变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由此,过继细胞疗法开启了新的篇章。

02

CAR的发展史

年,FredHutchison肿瘤研究所等机构首次使用CAR-T细胞对B细胞淋巴瘤来进行治疗,虽然治疗结果不太理想,但这一临床实验的关键在于证实了以表达CD20的B细胞作为靶点的CAR-T细胞治疗是相对安全的。

随后,在年NCI杂志报道了一例B细胞淋巴瘤治疗成功的病例,利用针对CD19的CAR-T,患者的淋巴瘤得到控制。但是,人体内正常B细胞也被清除,血清免疫球蛋白也显著降低。值得庆幸的是,人体在一段时间内可耐受B淋巴细胞的耗竭,这一报道也为CAR-T细胞治疗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支持。

在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CarlJune教授领导的团队将特异性识别CD19的CAR-T细胞,用于B细胞来源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显示了“治愈”的疗效。随后在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展开临床实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由于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以及其他免疫调控手段的发展,Science杂志将肿瘤免疫治疗评为年科技突破进展第一名。由此,CAR-T细胞研发的成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各国开始大量开展基于CAR-T细胞的科学研究和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

图1:CAR的发展简史

03

历代CAR结构进化历程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根据CAR的不同,可以将CAR-T细胞分为无共刺激信号CAR-T细胞(第1代)、单一共刺激信号CAR-T细胞(第2代)、双/多共刺激信号CAR-T细胞(第3代)和精准CAR-T细胞(第4代)4个发展阶段。这4代CAR-T细胞的胞外识别区都是抗体的V区或其衍生片段(如单链抗体V区片段,ScFV等等),跨膜区也并无很大区别,所以一般以CAR的胞内段结构进行它们的阶段划分。

图2:CAR结构[3]

1、第一代CAR

第一代CAR-T细胞的胞内段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由CD3分子ζ链的ITAM区所组成的[1]。第一代CAR-T细胞胞内段缺乏T细胞活化所必须的第二信号,即共刺激信号,因此第一代CAR-T细胞必须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配体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天然的共刺激信号,这使得其被激活效率较低,所以并未在临床应用中获得预期的疗效。

2、第二代CAR

第二代CAR-T细胞在第一代CAR-T细胞的基础上,在胞内段添加了一个来自共刺激分子CD28或者CD(4-1BB)的ITAM区,胞外的抗原识别区与靶抗原结合后,可使T细胞同时获得抗体刺激信号及共刺激信号[4]。这使得第二代CAR-T细胞的活化能力远远强于第一代,同时也在临床治疗中展现了令人惊喜的治疗效果。一般认为,CD28所传递的活化信号,相较于CD更强,可使T细胞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很高的杀伤活性;而CD所传递的活化信号则会维持的更加持久。由于第二代CAR-T细胞使用的转染病*载体多为逆转录病*,可容纳及携带的基因片段有限,难以将CD28和CD这两个共刺激信号分子的ITAM区同时转染入T淋巴细胞内,因此人们不得不在获得CAR-T细胞更强的激活强度与活化持久度中进行选择。

3、第三代CAR

第三代CAR-T细胞的主要结构与第二代CAR-T细胞大同小异,但第三代CAR-T细胞使用了慢病*作为转染载体,可携带更大的基因片段进入T淋巴细胞,因此,它的CAR胞内段常常可以含有2个或者更多的共刺激信号ITAM区[5]。理论上,第三代CAR-T细胞相较于第二代CAR-T细胞应该更具活化及杀伤能力。然而有的研究表明,第三代CAR-T细胞杀伤活性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升[6]。因此,简单的添加共刺激分子ITAM区,并不一定能给CAR-T细胞疗法带来更好的疗效,这也许是因为一个共刺激分子的ITAM在T淋巴细胞内产生的活化信号就已经达到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阈值,单纯在数量上添加ITAM区不会再进一步提升CAR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效果。

4、第四代CAR

第四代CAR-T细胞,也称为精准CAR-T细胞。这一代CAR-T细胞的设计主要从肿瘤等疾病的精准治疗角度考虑。目前,已知CAR-T细胞可在患者体内存活长达10年以上,长期生存有利于CAR-T细胞在体内监视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但另一方面,CAR-T细胞在清除完肿瘤细胞后,也可因识别正常细胞表面的肿瘤相关抗原而攻击体内正常的细胞。CAR-T细胞所带来的这种*性反应,不同于其他的免疫疗法,这更倾向于是一种“on-target”(中靶)反应。因此,这种*性反应是可逆的,在CAR-T细胞被消耗完后,这种不良反应也就随之消失。所以,有学者在CAR的结构中添加了自杀基因或者可控性自杀基因(例如某些药物敏感基因),从而实现对CAR-T细胞在体内存活时限的可控[7]。目前CAR-T细胞主要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在实体瘤的治疗中还未见显著的成效,这主要是因为CAR-T细胞常常无法进入肿瘤内部。因此,有学者在CAR的设计中添加了细胞因子或者趋化因子的受体结构,增加了T淋巴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从而达到增强杀伤实体瘤的效果,这也是第四代CAR-T细胞的常用设计思路之一[8]。

图3:各代CAR-T发展历程[9]

04

CAR-T细胞疗法或能终结癌症

目前,CAR-T细胞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中。据统计,包括美国FDA在内的多个国家药监部门已经批准了多达个以上的CAR-T细胞治疗临床实验的项目。与此同,部分CAR-T细胞已上市生产。

表1:市场主要CAR-T细胞产品

从以上临床实验治疗项目的统计数据可见,尽管由于使用了不同的CAR和T细胞来源与制备工艺,以及预处理和联合用药的差异,导致各个临床项目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总体显示,CAR-T细胞治疗肿瘤是有效的,其有效率为30%~70%,甚至可以高达90%以上。例如,FDA已经批准上市的诺华CTL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完全缓解率竟然达到了令人惊讶的93%。也许,CAR-T细胞治疗将彻底终结人类因肿瘤丧生的宿命。

人人都能学懂CAR-T(3)丨CAR-T细胞疗法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现状

临床前线-12-27

以下文章来源于健康界肿瘤频道,作者健康君

健康界肿瘤频道

汇集肿瘤前沿资讯,倾听各方名家声音。"为了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这里是健康界肿瘤频道。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针对当今主流的肿瘤治疗的细胞疗法做了详细的比较(点击跳转),CAR-T疗法以易对结构进行改造、优化且不存在MHC限制性等优势而应用广泛。目前,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其一,血液系统肿瘤大多具有较为稳定的靶点,易于CAR的设计和特异性靶向治疗,而实体瘤缺乏较为明确的靶分子;其二,CAR-T细胞在输入人体后,可以很容易的与血液中的靶细胞接触,发挥较为稳定的杀伤作用,但实体瘤质地较硬,CAR-T细胞较难进入到肿瘤核心。

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CLL)、淋巴瘤(Lymphom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

01

CAR-T细胞治疗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中的应用现状

CAR-T细胞治疗最适用于治疗ALL患者,特别是复发/难治性B-ALL(R/RB-ALL),主要针对的靶分子是CD19。在多个I期或II期临床试验中,CD19-CAR-T疗法的CR(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