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恶性淋巴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脑胶质瘤病影像学诊断 [复制链接]

1#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年版)精要

优点:该文献全面论述了脑胶质瘤诊疗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值得认真研读。诊断方面重点论述了影像学诊断和病理学诊断;治疗方面则论述了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等,贝伐珠单抗等略有涉及。康复治疗和MDT诊疗模式也作了阐述。

缺点:针对IDH突变、MGMT甲基化及1p/19q缺失等分子表型未作专门、详实阐述。

推荐等级:通读,细分专科精读

一、概述

1.脑胶质瘤(GBM)分低级别(I-II级)和高级别(III-IV级)

2.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3.明确的危险因素: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4.临床表现三大类: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

5.分子病理标志物对个体化治疗及预后预测有重要意义,如IDH、1p/19q、MGMT等

6.治疗方法: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

二、影像学诊断

1.CT主要显示脑胶质瘤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差值;特征性密度表现如钙化、出血及囊性变等;病变累及的部位、水肿状况及占位效应等。

2.常规MRI主要显示脑胶质瘤出血、坏死、水肿组织等的不同信号强度差异及占位效应,并且可以显示病变的侵袭范围。

3.神经外科医生对影像学的要求:1、定位诊断;2、功能状况诊断

4.模态MRI可提供肿瘤的血液动力学、代谢、神经纤维组织受累状况和皮质功能区等信息,对于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确定手术边界、预后判断、监测治疗效果及明确有无复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5.鉴别诊断:脑转移瘤、颅内感染、脑内脱髓鞘样病变、淋巴瘤、其他神经上皮来源肿瘤。

6.影像学分级:常规MRI、多模态MRI、PET

7.治疗后影像学评估:脑胶质瘤术后24~72h内需复查MRI(平扫+增强),以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并以此作为脑胶质瘤术后基线影像学资料,用于后续比对。评估方法:RANO标准。

8.脑胶质瘤按照复发部位分为原位复发、远处复发和脊髓播散等,其中以原位复发最为多见9.假性进展多见于放/化疗后3个月内,少数患者可见于10~18个月内。

三、神经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

诊断标准:年第四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修订版)

病理分类异常复杂,除病理科医生外,一般的临床医生只需将此表作查询用,并与病理科医生保持沟通。

病理报告规范:(1)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2)肿瘤部位;(3)免疫组织化学与分子病理学检测结果;(4)组织学类型、分级及分子病理学诊断和分级;(5)特殊情况备注等。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归为IV级

四、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最大范围安全切除

术式:肿瘤切除术和病理活检术

肿瘤切除术适应证:CT或MRI提示颅内占位;存在明显的颅内高压及脑疝征象;存在由于肿瘤占位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有明确的癫痫发作史;患者自愿接受手术。

病理活检术适应证:肿瘤位于优势半球,广泛浸润性生长或侵及双侧半球;肿瘤位于功能区皮质、白质深部或脑干部位,且无法满意切除;需要鉴别病变性质。

手术切除程度的判定:强烈推荐脑胶质瘤术后24~72h内复查MRI,高级别脑胶质瘤以MRI增强、低级别脑胶质瘤以T2/FLAIR的容积定量分析为标准,并以此影像作为判断后续治疗的疗效或肿瘤进展的基线。

切除程度为4个等级:全切除、次全切除、部分切除、活检

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具有其特殊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技巧。

放射治疗

手术是基础治疗,放/化疗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可以取得显著的生存获益(1级证据)。

放疗时机:术后尽早(手术后2~6周)开始放疗(2级证据)。

放疗剂量:54~60Gy,1.8~2.0Gy/次,分割30~33次

靶区勾画:见往期推荐

靶区勾画原则: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肿瘤达到60Gy的照射剂量,应参考术前、术后MRI,正确区分术后肿瘤残存与术后改变。

联合放化疗:STUPP方案,放疗联合TMZ(75mg/m2)同步化疗,并随后行6个周期TMZ辅助化疗(首次mg/m2d1-5q4w,耐受可后续mg/m2d1-5q4w)

低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危险因素:年龄≥40岁、肿瘤未全切除、肿瘤体积大、术前神经功能缺损、IDH野生型等,

对于年龄≥40岁或肿瘤未全切除患者,建议早期放疗+/-化疗;对于年龄40岁且肿瘤全切除,暂观,进展后再处理。

放射性脑损伤:急性(6周内)、亚急性(6周-6月)、晚期(6月)

药物治疗

尽早开始,足量化疗

高级别脑胶质瘤:STUPP方案、PCV方案,其它药物包括卡莫司汀、伊立替康、依托泊苷、顺铂、卡铂、环磷酰胺等。

低级别脑胶质瘤:尚存争议,伴有高危因素时建议化疗。伴有1p/19q联合缺失的患者,可以优先化疗,推迟放疗。

老年脑胶质瘤(70岁)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ATRX、BRAF、IDH和TP53突变率明显下降,PTEN基因突变率明显增加,TP53突变和EGFR的扩增可能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康复治疗

康复问题分3个层次:残损、活动限制和参与受限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ST)、言语和吞咽治疗(ST)、认知和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工程,还包括康复护理、营养支持和祖国医学等。

康复模式:推荐采用国内已广泛应用的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

五、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MDT目标:整合神经肿瘤相关多学科优势,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实现最佳序贯治疗。

组织形式:MDT病例讨论会和联合门诊

MDT组织机构:召集人(首席专家)、各科专家、记录员、秘书(协调员)、MDT委员会

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作分享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边学,边医边学,分享带来快乐,资源触手可及。

波哥定了个大目标:1年后完成众筹。这会很有趣!

伯尔

你说1个月完成?我不相信!

分享 转发
TOP
2#
概述: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cerebri,GC)是一种罕见的、以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生长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多累及3个或3个以上脑叶,常累及两侧半球,最常见的位置是白质通道和视神经,或进一步侵犯深部结构,如胼胝体、基底节、丘脑等部位,并可向幕下结构甚至脊髓发展。年,Nevin等首先提出脑胶质瘤病的概念。Scheinker在年描述本病为弥漫性脑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病。Kernohan分属低级别(Ⅰ~Ⅱ级)脑胶质瘤。年,WHO脑肿瘤分类标准中将它归于来源未定的神经外胚层肿瘤。年,WHO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将它重新归类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来源未定的胶质肿瘤,恶性程度为Ⅲ级。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GC定义为星形细胞来源的弥漫性浸润性胶质肿瘤。发病机制:G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3种假说:①胶质细胞胚胎发育障碍,导致瘤细胞样畸变,最终形成离心样弥漫分布的肿瘤;②由单发肿瘤经内在广泛扩散或区域性转移扩散而形成大瘤体;③肿瘤为多中心起源,瘤细胞经进一步离心扩散乃至弥漫浸润连成瘤体。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可能与脑组织慢性缺血性炎症有关。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胶质细胞弥漫性过度增生,沿血管或神经轴突浸润性向周围组织生长,而保持神经结构的相对正常,即所谓的“结构性生长”。临床表现:GC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50岁为高峰,男性发病率稍高。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特点有:1、癫痫,为此病主要症状;2、明显的精神与智能障碍;3、高颅压症群,CSF压力一般偏高,生化大多正常;4、共济失调与脑神经障碍;5、后期可出现视乳头水肿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细胞类型可以是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或二者混合,Kernohan分级属低级别(Ⅰ-Ⅱ级)脑胶质瘤。其组织学诊断为浸润性生长、无明显核分裂相、无明显坏死及瘤结节形成。本病的组织学特点是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弥漫性过度增生并沿血管及神经轴突周围浸润性生长,保持神经结构相对正常,即所谓“结构性生长”。多数为星形细胞,也有少数为少突胶质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分化,以低级为主。肿瘤细胞在神经束、神经细胞和血管周围生长,多不形成局部瘤团,不破坏脑组织本身的解剖结构,坏死、囊变、出血少见。组织学研究表明,尽管本病肿瘤细胞有弥漫性浸润的高恶性倾向,但光镜下观察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研究显示大脑胶质瘤病肿瘤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活性与相同等级的星形细胞肿瘤的细胞相似。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白细胞计数正常。脑电图示弥漫性慢波,偶见棘波。MRI表现

MRI是目前诊断GC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多累及3个或3个以上脑叶,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和FLAIR表现为高信号,DWI部分病灶可呈高信号。

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多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

GC往往表现为原有脑组织结构的增大伴有周围轻至中度水肿,而不是肿块的形成,增强后有肿块的表现往往提示恶性程度较高。有些学者提出少数患者可以见到病灶区域轻微增强或周围沟裂内有线状增强反应,血管亦可见强化,提示肿瘤浸润脑膜及血管。

GC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①组织学上弥漫神经胶质新生物(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②MRI检查发现2个及以上脑叶受累,信号特点为片状弥散性T1低信号、T2高信号,可无明显强化。这也是目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时唯一需要影像学标准的疾病。肿瘤广泛侵犯,通常累及大脑半球2个脑叶或以上,白质为主。以额或颞叶侵犯较多见、,同时可累及顶枕叶、岛叶、基底节、脑干,还可累及小脑、脊髓及软脑膜等处。以邻近中线结构对称性的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为特征。有学者认为胼胝体弥漫性肥大为最常见且具诊断价值。T2WIT1WIDWIFLAIRT1WI+CMRS波谱显示病变区NAA峰明显降低,CHO峰升高的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恶性程度较高的CHO峰明显升高,表明了瘤细胞的代谢情况,对肿瘤分级具有一定价值。大量研究表明肿瘤中Cho/Cr和Cho/NAA的比值上升,高于正常脑组织。多数学者认为这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被异常增生的胶质细胞所取代而造成的NAA降低,以及肿瘤细胞增生引起Cho上升所致。明Cho/Cr和Cho/NAA的比值上升的程度有助于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在低级别的病变中,Cho/NAA的比值上升最高达1.3;而间变的病灶则有明显的升高(最少为2.5),在高级肿瘤甚至可达8.9。因此具有最大Cho/NAA上升的区域可作为评价整个病变级别的依据和穿刺活检的目标区。另外肿瘤中脂质的出现也提示病变恶性。乳酸的出现可能提示预后不良。相关研究表明组织学的病变累及范围比MRI显示的更为广泛。T2WI上显示正常的肿瘤边缘区域的Cho/Cr和Cho/NAA也有上升。MRS以左侧顶枕叶为中心见浸润性占位性病灶,并累及胼胝体压部双侧、左侧扣带回峡部,信号稍混杂,病灶中央呈长T1、长T2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周围见环形强化,中央未见明显强化。MRS示:Cho峰升高,Cho/Cr、Cho/NAA升高左额叶近中线处累及邻近的胼胝体、右侧脑室后角旁、透明隔后部及右侧脑室枕角内侧楔叶等或长T1、稍长或较长T2信号,部分病灶内可见条片状短T1、短T2信号,DWI呈等、低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渐进性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病理: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诊断:1、多中心胶质瘤2、脑炎3、淋巴瘤4、多发性硬化5、转移瘤6、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多中心胶质瘤系颅内同时原发2个以上胶质瘤,各瘤体间彼此分离,无组织学联系,影像学上是大片状改变、可明显强化;而脑胶质瘤病则为胶质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多发性胶质瘤可为较高级别,坏死出血多见、占位效应。多发胶质瘤左侧颞、顶、枕叶长T1长T2信号其内夹杂斑片状短T2信号、多发小囊状长T1长T2信号,DWI呈稍高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理:胶质母细胞瘤。脑炎颅内多发,好发于皮层或皮髓交界处,T2WI呈略高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经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后有效,多不累计胼胝体。而胶质瘤病经抗生素治疗后无效,且常累计胼胝体,MRS有助于鉴别诊断。脑炎左右大脑皮层下半卵圆区、中脑及桥脑左侧部见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边界模糊,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等或略微高信号,FLAIR呈较高信号,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淋巴瘤颅脑多发,信号均匀,DWI呈高信号,较少出现坏死囊变,周围可见“脐凹征”,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而胶质瘤病DWI部分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或无强化。多发淋巴瘤脑内以皮髓质交界区为主可见多发类圆形结节或团块状病灶,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D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中度不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内部见小片状低信号。多发性硬化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病灶呈多发性、新旧交替,多位于侧脑室周边,可垂直于侧脑室,形成“直角脱髓鞘征”,多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呈斑点状、片状或环形强化。多发性硬化大脑半卵圆区、基底节区、脑干内可见多发病灶,呈斑点状、斑片状较长T1、长T2信号,多数病灶沿侧脑室旁呈晕状分布,部分病灶边缘胶质增生边界较锐利,增强后少数病灶见斑点状轻度强化。转移瘤:颅内多发病灶,信号不均,小病灶、大水肿,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成明显环形强化。而脑胶质瘤病占位效应较轻,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多发转移瘤脑内见多发大小不一的类圆形的小结节状、团块状病灶,呈稍长或短T1、稍长或长、短T2信号,DWI呈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病灶呈小结节状、环状或斑片状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周围见斑片状无明显强化的长T1长T2信号水肿区。治疗及预后:由于肿瘤呈弥漫性、多灶性生长,GC患者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应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联合治疗,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切除肿瘤,尤其是切除占位效应明显的病灶,术后辅以放、化疗,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有一定意义。由曹捍波教授讲解的《肺结节肺癌专题讲解》在影领千聊直播间上线,感兴趣的朋友可收藏收听哦推荐阅读——病*性肺炎及-nCoV影像诊断思路膝关节解剖详细图解脑室系统及脑脊液循环踝关节MRI解剖和常见损伤类型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影像学表现8种膝关节常见关节病的X线诊断膝关节滑膜病变MRI表现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病例解析CT诊断常用数据汇总新冠肺炎(COVID-19)影像CT、DR、US合集最新消息

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结果新冠状病*肺炎病例影像总结病*性肺炎为何突增例解答新冠肺炎的6个典型CT征像新型冠状病*肺炎(-nCoV)的CT征象新冠肺炎原来是这样被治愈的欢迎大家投稿,联系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