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恶性淋巴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剑峰教授疫情期间中国淋巴瘤患者治疗经验 [复制链接]

1#
丰腴美人—黎姿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baidianfengquwen/m/96.html

编者按:年开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神州大地蒙上了一层“阴翳”。在全国民众几个月的一致努力下,“封城”两个多月的武汉终于打开了大门,现阶段我国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我们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不能放松警惕,目前“新冠肺炎”在我国以外的其他地区仍然十分猖獗,每日新增人数不断上涨,与此同时我国每日报道的境外输入病例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对于免疫力较为低下的淋巴瘤患者来说也存在一定感染风险。因此,中国专家建议要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的战略方针,如尽量采取口服靶向治疗药物的治疗方案。美国血液学会(ASH)也出台了疫情下淋巴瘤患者诊治的指导建议。基于此,我们特地连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周剑峰教授,请他为我们介绍一下现阶段淋巴瘤患者诊疗经验及ASH出台的诊治指导建议。

淋巴瘤患者免疫化疗遭遇新冠疫情“隔离”

淋巴瘤患者自身免疫力较为低下,容易发生感染。目前,我国国内疫情防控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们仍需警惕淋巴瘤患者感染。如患者出现疑似症状或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应尽量避免给予全面杀伤细胞的化疗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为实现疫情期间患者的不间断治疗,避免过度损伤免疫细胞、减少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并较好的保护患者的免疫力,国内传染专家和血液肿瘤领域专家结合我国前期预防新冠疫情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成果,建议淋巴瘤患者疫情期间尽量选择居家治疗的方案,并选择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的口服靶向药物治疗。

ASH重磅推荐:新冠疫情期间淋巴瘤患者应转向口服靶向治疗

目前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这给淋巴瘤等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治疗也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ASH针对疫情期间淋巴结患者的治疗做了以下推荐:①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推迟起始治疗,优先医院就诊的治疗方案。应避免使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尤其是该药与靶向药物的联合使用。②对于惰性淋巴瘤患者,不建议采取大剂量化疗方案,专家推荐转为口服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如伊布替尼替代静脉化疗用于C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复发套细胞淋巴瘤(MC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并应结合本地实验室数据和远程医疗指导患者居家进行治疗,以减少患者暴露风险。

疫情期间选择伊布替尼为代表的口服靶向治疗药物,淋巴瘤患者获益良多

目前疫情形势下,国内外专家比较公认的意见:淋巴瘤患者为新冠肺炎病*易感人群,且感染风险较大,应医院就诊次数,减少暴露风险,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方便的口服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并坚持居家治疗;若淋巴瘤患者为疑似或确诊病例,应避免应用CD20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免疫化疗,避免长时间清除B淋巴细胞、严重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治疗,尽可能保护患者免疫功能。以伊布替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单药口服治疗淋巴瘤,强效且持久,并且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感染风险,是在目前形势下比较现实且优效的治疗选择。

专家简介

周剑峰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血液科主任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院肿瘤生物医学中心”副主任

湖北省血液免疫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实验诊断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基因治疗协会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委员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评委

(参考来源:肿瘤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哪间皮肤病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淋巴细胞是人体的健康卫士,他们抵抗外来细菌、病*等的入侵,清除机体内衰老坏死的细胞,维护着机体内环境的“整洁有序”。淋巴细胞的天性就是永无休止的战斗,几乎遍布全身的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就是它们的战场。

因此,从我们出生到生命终老,这两大主战场上就充斥着激烈的厮杀。在长期的战斗环境和紧张的工作压力下,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即称为淋巴瘤。

什么是淋巴瘤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

淋巴瘤其实是一个统称,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这两个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数十种病理亚型。但并非每种亚型都常见,目前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大概只有十来种。

淋巴瘤的发病率

从总体发病率来看,B细胞淋巴瘤大约占所有淋巴瘤的70%。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约占据B细胞淋巴瘤的半壁江山。次之为小B细胞类淋巴瘤,常见的类型有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以及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T细胞淋巴瘤在中国发病率相对较高,大约占20%的发病比例。其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尤其常见,多见于成人、老年人。其中,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在我们中国人群中尤为多见,这种淋巴瘤多与EB病*感染有关,常常累及鼻腔等面部中线部位。

霍奇金淋巴瘤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0%左右。

淋巴瘤的发病年龄

淋巴瘤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具有不同的发病易感人群,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老年人都可发生。

绝大多数情况下淋巴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男性居多。

少数病理类型,如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多发生在20-40岁的年轻女性;

伯基特淋巴瘤,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

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几乎只见于老年人。

淋巴瘤的早期症状

淋巴癌的早期症状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包括浅表和深部淋巴结,其特点是肿大的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硬,多数可推动,淋巴癌的疾病在早期彼此不粘连,晚期则可能融合,抗炎、抗结核治疗无效。

淋巴癌患者可能有发热,热型多不规则,多年体温38~39℃之间,部分淋巴癌患者可呈持续高热,也可能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颈部淋巴肿瘤的结外病变,淋巴癌的肿瘤可以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

全身症状:发热(呈不规则型),盗汗,瘙痒,尤其瘙痒为何杰金氏病的特异症状。

淋巴瘤的致病因素

淋巴瘤高危因素主要涉及生物、物理、化学以及遗传因素等。

①微生物感染,如EB病*感染跟多种淋巴瘤发病相关,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以及其他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或NK细胞淋巴瘤等,而乙肝病*感染、HIV病*感染也会增加相应的淋巴瘤的风险。

②物理因素,比如过多接触放射线。

③化学因素包括频繁接触有机溶剂、染发剂等。

③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淋巴瘤发病风险,例如长期熬夜,摄入过多动物蛋白等。

④遗传因素中,携带遗传基因,易感性高的人群淋巴瘤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此外,还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影响着淋巴瘤的发生。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先从可以预防的部分做起,例如及时治疗病*感染、远离有害物理化学因素,改变生活习惯,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等。

淋巴瘤的治疗方法

淋巴瘤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化疗、放射线治疗和骨髓移植等,少数病人可以通过外科治疗切除淋巴瘤肿块,但外科治疗通常不能彻底治愈,还需要辅以系统性治疗。

放射线治疗是淋巴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放疗仍是早期惰性淋巴瘤和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最主要的根治性手段。随着有效化疗药物和方案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新的预后评价手段和指标的引进,放疗的作用发生调整。如何给病人带来治疗的最大获益,需要医生全面掌握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根据病人基本情况来推荐治疗。

化学治疗是恶性淋巴瘤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化疗的治疗原则是联合用药,多疗程,维持治疗。使用化疗手段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时候,可以多种药物联合,使得在治疗功效叠加的同时,保持副作用不相互叠加,以此有效地治疗恶性淋巴瘤。

骨髓移植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但并非所有的恶性淋巴瘤均需要进行骨髓移植。

此外,近十年淋巴瘤的靶向治疗也出现了很多重要进展,例如可以根据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选择针对性的单克隆抗体,以及根据淋巴瘤基因、分子表达的特异性,选择有效的小分子药物,阻断肿瘤细胞信号传导、代谢路径,达到抗肿瘤作用。而近年兴起的生物免疫治疗也在探索应用之中。

来源:肿瘤科郭晔医生

本文为医界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删改。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