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膏能治好白癜风吗 https://m.39.net/pf/a_4639925.htmlNEXTTECH
编译出品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李开复一直是个惹人争议的存在。早年的他疏于关心家庭痴迷工作,后来大病一场,却又仿佛悟得人生中爱的真谛。
但无论功与过、对与错,不可否认的是,他都对人工智能的整个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骨灰级“工作狂”
如何权衡工作与生活,一直是个普世难题,但李开复似乎从未因此困扰过。对从前的他来说,工作即生活,无论何时,工作是优先于家庭的存在。
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工业革命催生的工作伦理曾给许多人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让他们觉得生活意义完全由工作决定。李开复承认,自己也是这波工作狂洗脑浪潮中的受害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大学做了两年助教的李开复决定熟悉的学术圈,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苹果公司成为了李开复的第一选择。
从年到年,李开复在苹果工作6年,从语音组经理一直做到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李开复的工作狂属性暴露无遗。
工作中的李开复究竟能有多痴狂?或者,这样说可能更准确,“不处在工作状态的李开复”是压根儿不存在的物种…
前不久,在Quartz的专栏中,李开复回忆道:
“
年12月16日上午11点,我即将初为人父,我的妻子正躺在产房经历着长达12小时的辛苦分娩。我陪在妻子身边,却不停瞄着手表,心里焦急地惦记着下午要给CEO做的人工智能报告:如果一小时内孩子还生不出来,他就只能把她独自留在产房,赶回去开我的会了。我心里这么想着,却没告诉妻子。好在女儿在中午顺利降生,没让我做出这么荒唐的事。
”
在随后—年的时间内,李开复先后辗转SGI、Cosmo和微软等多家公司,但过度工作的习惯一直如影随形。
年,离开微软的李开复转战Google。据说,作为谷歌大中华区的副总裁的他,甚至会在床上安装一块特殊的小桌板,这样就算在睡梦中醒来,他也能秒切工作状态,不必起身拿电脑就可以立刻回复邮件。
从谷歌离职后,李开复成立了创新工场,开始接地气地了解中国科技创业公司的生存状况。
他发现自己的“工作狂”状态是中国创业者们的普遍现象,而中国科技的执行力也是基于这种难以置信的勤奋工作——“”工作制是常态。朝九晚九,一周六天,满满当当的工作简直能把人“压榨”干。
最可怕的是,他终于意识到缺失的家庭生活与过量的工作,让他的健康状况直线下降。
病中所思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年李开复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淋巴癌,患病很可能与“熬夜多压力大”有关。之后,李开复的人生走上另一条轨迹,疯狂工作的状态戛然而止,他开始重新打量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在上周的一场公开演讲中,李开复再度回顾了这段心路历程。
这是被诊断出淋巴癌时的核磁共振成像图。用李开复的话说,当时他觉得腹部的恶性肿瘤“就像火球般喷涌而出”,把他所有雄心壮志付之一炬。
医生宣布他时日无多,仅剩数月时间。他欣慰表示,这些时间足够了,该弥补一下当年因全心工作而留下的遗憾了。
李开复的父亲已不在人世,他却连道别的机会都没有,没来得及告诉父亲自己爱他。母亲也患上老年痴呆,早已认不出他。而他的两个女儿,都纷纷长大成人离家。
在接受淋巴癌的治疗时,他遇到了一位佛教僧侣。僧侣问他,为何要过这样的生活。他说道,“为了有所作为”。僧人回答,“然而你失败了。”
“的确,你声名远扬。但想真正有所作为,你需要用爱面对世界,就从身边人开始吧。”
在化疗期间,他读了BroonieWare的书TheTopFiveRegretsoftheDying《死亡前最后悔的五件事》。Broonie发现,在濒死之际,没人希望自己曾更努力地工作。大家都渴望自己曾花更多时间与所爱之人相伴相守。
后来,李开复的淋巴瘤症状有所缓解。当然,他从未停止工作,依然担任着创新工场的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但他的生活已悄然发生改变。他开始看清,把自我价值完全建立在工作成就上是多么愚蠢。
曾经疏于关心家庭的李开复和妻子搬到了母亲住所附近,常常携妻子一同出游。他还笑着说,“我的假期不再只看自己安排,孩子有空,我才休息。”
爱让我们与AI有别
这一濒死经历改变的不止是李开复的生活态度,也让他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意义。
20世纪八十年代,李开复从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博士论文的方向是语音识别。从那以后,人工智能一直是他工作研究的重点。他表示,“在所有重复性工作上,人工智能都将高出人类一筹。但我们并非因为擅长重复性工作而为人。”
在他的新书AISuperpowers中,他指出,有两项人文品质是机器无法代替的——一个是创造力,另一个是爱。作为一个积极上进的CEO,他对创造力的影响了如指掌。但直到大病一场,他才完全理解爱的价值。是爱定义了我们的人性。
因此他在人类工作的性质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同情心维度。
有人可能会质疑“服务性”工作存在的必要,但在后人工智能时代,以人性关爱为本的工作才是让我们平稳过渡的必要条件。下面这个图表虽不完美,但展示了四种人类与人工智能共事的方式:
AI代替人类承担重复性工作AI帮助科学家和艺术家提升创造力对于非创造和关爱型工作,AI将进行分析思考,与人性的温暖和同情心相辅相成。人类将以自己独一无二的大脑和心灵,做着只有人类擅长、并以人类创造力和同情心取胜的工作。
这就是AI与人类共生的蓝图。
对人工智能有了全新认知的他认为,AI在未来发挥的最佳作用是将人力与资源用于关爱型和创新型工作。因为这些工作目前所得的报酬与社会地位远远不够,如老年人护工和社会工作者等。“未来并非一片惨淡”,他坚持着这样乐观的想法。
人工智能的革命已取代许多低水平的生产线工作,不出几十年,许多驾驶、销售等常规工作也将被取而代之。
但与AI相比,人类胜在有创造力和同情心。在这场人工智能摧毁工作的浩劫中,唯有创造性和服务性工作才能从中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