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四版)[1]、《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年版)[2]。
1.根据组织及细胞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细胞遗传学检测,明确诊断为恶性淋巴瘤,并明确具体分型。
2.全身检查,了解深部病变的侵犯程度和范围。
3.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惰性淋巴瘤(如慢淋/小B细胞淋巴瘤、II级以下滤泡性淋巴瘤等)或化疗后的侵袭性淋巴瘤。
(二)证候标准
参照《常见血液病中医诊疗范例》[3]。
1.寒痰凝滞证:颈项、耳旁、缺盆、腋下、鼠蹊等处肿核,不痛不痒,皮色如常,坚硬如石,兼见面白少华,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或细。
2.热*痰结证:全身多处肿核,或胁下痞块,坚硬如石,皮色发红,或伴瘙痒,兼见口舌生疮,高热不退,咽喉肿痛,口干欲饮,溲赤便结,舌质红,脉洪数。
3.痰瘀互结证:全身多处肿核,或胁下痞块,时而疼痛,兼见面色晦暗,形体消瘦;或腹大如鼓,腹部癥块,皮肤瘀斑;或有黑便,舌质暗或红绛;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或数。
4.正虚痰凝证:肿核质硬,伴面色无华,消瘦脱形,语音低微,乏力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恶风,自汗或盗汗,虚烦不眠,舌质淡或暗,苔少或滑,脉弱或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寒痰凝滞证
治法:散寒解*,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阳和汤加减。熟地、肉桂、白芥子、姜炭、生甘草、麻*、鹿角胶。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方剂或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热*痰结证
治法:清热解*,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连解*汤加消瘰丸加减。元参、煅牡蛎、生地、*连、*芩、*柏、栀子。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方剂或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痰瘀互结证
治法:逐瘀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鳖甲煎丸加减。鳖甲胶、阿胶、蜂房、鼠妇、土鳖虫、柴胡、*芩、半夏、*参、干姜、厚朴、桂枝、白芍、桃仁、牡丹皮、大*、凌霄花、葶苈子、石韦、瞿麦。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方剂或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正虚痰凝证
治法:扶正托*,软坚散结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二陈汤加减。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甘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方剂或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二)伴随症状治疗
1.皮肤瘙痒:热*郁表证用麻*连翘赤小豆汤;风热里实证用防风通圣散;血虚生风证用消风散。
2.多汗:气虚不固证用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证用生脉饮;阴虚火旺证用当归六*汤;营卫不调证用桂枝汤。
3.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用*芪桂枝五物汤;肝气瘀滞证用柴胡桂枝汤;寒湿阻滞证用薏苡仁汤。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外敷:大*、川乌、草乌等适量研末,蜂蜜调敷肿大之淋巴结,纱布固定;大*研末水调敷于神阙穴,减轻化疗后便秘。
2.针灸疗法: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阴陵泉,颈部恶核可加外关、天井。毫针刺,泻法,或加灸,每日1次。
(四)西药治疗
靶向药物或免疫调节剂、化疗等方案,可参考《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年版)。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清洁、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食物;忌食辛辣、刺激、发物等食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刺激;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或群体教育。
3.环境维护:清洁环境,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4.起居调理:注意适当活动,不做剧烈活动;避风寒,预防感冒。
三、疗效评价
(一)疾病疗效
参考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B细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Lugano反应标准”[3]拟定,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
(二)证候疗效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版)》拟定[4]。
1.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参考文献
[1]沈悌,赵永强.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石远凯,孙燕,刘彤华.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37(2):-1.
[3]NCCNGuidelinesVersion3B-cellLymphomas.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
牵头人:周郁鸿(医院)
主要完成人:
周郁鸿(医院)
沈建平(医院)
叶宝东(医院)
张宇(医院)
陈信义(北京医院)
声明:内容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辑:竹叶
审核:虫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