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是位患有多年慢阻肺的老患者,医院做肺CT检查时,查出来肺上长了肿瘤。因为家里经济情况还算可以,他便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去北京求治。刚开始的时候,医院的医生要给他进行肺部肿瘤手术治疗,但因为术前检查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差,经抗炎平喘治疗后无明显改善,专家会诊后说,他这种情况做外科手术风险太大,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建议他采用药物或者放射治疗。不过放化疗效果不理想,也只是姑息治疗。辗转求医未果的徐先生,经朋友介绍,慕医院南院区副院长张立成教授处寻求帮助。张立成教授认真查阅了徐先生前期就诊资料及各种检查结果,发现其肺部肿瘤位置比较深,周边有大血管包绕,先行穿刺活检有大出血风险,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同意先行肿瘤局部热消融治疗,阻断肿瘤血供后再行组织活检。在张立成教授安排下,手术在南院区CT室进行。在智能穿刺导航机器人及CT引导下,张立成教授很快便为患者精确定位病灶,一根细针刺破皮肤、肌肉等组织,精准到达肿瘤内部,加热消融,活检有序……前后仅用半小时左右,肿瘤消融手术便顺利完成!术后,徐先生自述无任何不适。经检查也没有并发症发生,住院5天,徐先生康复出院。一月后,徐先生复查CT,提示其肺部肿瘤完全坏死无强化,达到了肿瘤局部控制的预期目的。“以前只知道长了肿瘤得动刀子手术切除才管用,没想到还可以做微波消融这种创伤更小、体验更佳的手术!”提起这次手术感受,徐先生心中充满了感激,“医院了!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著名专家服务!”微波消融术原理:高温杀死肿瘤细胞“微波消融术治疗肿瘤,实际上是使用一根直径约为2毫米的消融针在影像设备的精确引导下,直达需要治疗的肿瘤部位,然后利用高温‘热死’癌细胞,从而实现不需要开刀就能治疗肿瘤的目的。”张立成教授介绍,微波消融类似微波炉发热的原理,它是一种内生的内发热。肿瘤里面有水分子,它随着频率很高的波“跳舞”,摩擦产生热,当温度升至60度以上左右时,就能使癌细胞蛋白质变性凝固,导致不可逆的坏死,从而达到“烧死”癌细胞的目的。目前该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不但成为肿瘤微创介入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也让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切实受益。半年多来,医院南院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智能机器人引导下的同轴微波消融+组织活检术,大大提高了肺肿瘤穿刺活检和消融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住院天数。吸引了许多来自广州、天津、济南、济宁、烟台等医院就医。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虑,这种方式会不会烫伤皮肤呢?答案是不会!张立成教授解释,微波消融术在微波针杆上采取了冷循环技术,使得微波针杆温度降至37℃以下,从而避免了烫伤皮肤的风险,降低了患者痛苦。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多种实体肿瘤治疗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万,死亡人数约万,总体癌症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3.9%左右,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癌症已成为我国四大慢性病之一,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其中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发病率较高。张立成教授表示,与传统的手术、放化疗相比,微波消融术的定位更加精准,对人体的正常组织损伤少,而且可以重复治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肺癌、肝癌、肾癌、胰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放疗及化疗的肿瘤患者。与传统手术、化疗、放疗比较,微波消融术有七大优势1、微创。治疗中只用“针”(微波天线或微波“刀头”--直径2mm),皮肤上只有不足2mm的针眼,无疤痕,无缝线。2、治疗时间短,疗效高。对于单发病灶≤3cm的早期肿瘤,可一次灭活,一次治疗时间只需几分钟。3、对于多个、病灶>3cm的中晚期肿瘤,可以根据肿瘤的形状进行多点、多次适形消融,达到减瘤、减缓疼痛、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4、适应征广。特别适合于不愿接受外科手术切除,或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5、与化疗、放疗、靶向、免疫、介入、粒子植入等其他常规治疗手段联合,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6、对于转移或复发的病灶,微波消融可以反复多次治疗。7、费用便宜,多数患者能够承受。注意,医院联合招募进展期肺癌患者!日前,山东省内多家医院联合,正在进行一项“卡瑞利珠单抗(抗PD~1抗体)+微波消融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医院张立成教授是青、烟、威三地唯一参与该项目的研究者。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并完成了临床注册,目前正在招募患者。主要入选标准:1、病理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2、初次治疗时临床分期为IIIB/IIIC期、IV期;3、既往接受过一线含铂两药联合方案化疗,影像学评价无效或病变进展;4、EGFR或ALK敏感突变为阴性;5、受试者接受其它治疗造成的伤害已恢复,其中接受其它细胞*性药物、放疗或手术≥4周,且伤口已完全愈合(肺部原发灶手术切除或接受过放疗的不能纳入)。-
推荐阅读
守初心?担使命丨叶明杰:为咱们农村老百姓多做医院丨医院召开年度*支部书记述职会议
精致医疗丨警惕!医院,“冬季杀手”值得重视
精致医疗丨腹痛伴高血脂,专家提醒:警惕胰腺炎
撰稿:周娜
图片:杨雪娇/商承媛
编辑:杨雪娇
审校:周广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