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恶性淋巴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难治复发淋巴瘤浙江大学新型细胞治疗技术带 [复制链接]

1#

1、南开大学团队在臭氧污染物的超低温治理领域获新进展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王卫超教授课题组面向国家臭氧污染严峻形势以及“双碳”战略重大战略需求,首次在三元氧化物催化剂莫来石YMn2O5上实现无能耗超低温(-40oC-室温)臭氧分解。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将为目前新型大气污染物臭氧在超低温环境下的降解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在商业航空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介绍该工作的论文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上。

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将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从PM2.5转向VOCs和O3,开发零能耗分解O3的催化剂至关重要。目前广泛研究的催化材料无法满足极低温环境下(-40oC-室温)的催化需求。因此,设计满足国家“双碳”要求的复杂环境下零能耗分解臭氧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与科学价值。研究表明,得益于莫来石独特的对称结构和表面适宜的Mn-O键结合强度,YMn2O5可以在极低的过渡态势垒(0.29eV)下将臭氧高效分解为氧气,并能在高浓度(ppm)、高空速(,mL·g-1·h-1)、超低温(-40oC-室温)、高湿度(RH=90%)环境下长时间(h)保持稳定。

图1.YMn2O5高效催化高浓度臭氧分解为氧气,并能在超低温(a)及高湿度(b,c)环境下长时间保持稳定。(ppmO3/Air,质量空速WHSV=,mL·g-1·h-1,RH:相对湿度)

图2.(a)莫来石单胞,(b)合成粉末电镜图以及(c)基于莫来石催化材料的部分工业产品

从年开始,基于莫来石催化材料,王卫超教授课题组布局了臭氧的零能耗分解方向。目前,团队已经实现了该材料的宏量制备,可满足各类工业应用需求。期待在“双碳”背景下,莫来石催化剂能够对目前大气污染物臭氧的降解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2、Nature发表!首次构筑“异维超结构”,北京理工大学突破传统物质结构认知!

年8月31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周家东教授、姚裕贵教授,北京大学吴孝松教授,日本KazuSuenaga教授和南洋理工大学刘政教授在Nature上发表文章《Heterodimensionalsuperlatticewithin-planeanomalousHalleffect》,首次提出并构筑出全新的异维结构物质,并基于该物质观察到室温面内反常霍尔效应,该结构的成功构筑突破了对传统物质和结构的认知,为新物质和新奇物性研究开创了新的方向。

超晶格结构一般是由不同的母体材料按照一定的周期排列形成一种不同于母体材料的新物质,该新结构的物质有望表现出母体所不具有的新奇物性,如铁磁、铁电和超导等,在电子、光电子和新型信息器件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传统的超晶格结构主要是由相同维度物质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如3D-3D、2D-2D以及1D-1D结构等。同时这些传统的超晶格结构主要是使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制得。

二维(2D)材料的发现为构筑新型超晶格结构提供了新的可能。结构构筑是指将不同的2D材料和其他结构的材料通过人工构筑或者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构筑出插层或不同维度的异质结构。然而,纵观超晶格结构从年提出及制备至今,由不同维度物质组成的本征超晶格结构的实现尤其困难。针对这一难题,周家东教授等首次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异维超晶格结构,该异维超结构由2DVS2和1DVS相互交叉排列,形成全新的2D-1D的本征异维超结构形式。基于该物质的独特结构,超结构表现出室温面内大反常霍尔效应。这一新的发现开启了构筑新物质、发现新物性的全新方向。

图1:VS2-VS异维超结构的制备与光学等表征结果

有别于传统超晶格结构的制备,该新型异维超结构的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1)制备方法突破:传统的超结构的制备多使用分子束外延方法;以2D材料为母体材料的超结构的制备多为人工构筑,这导致材料界面干净整洁度等较难控制,无法观察到物质的本征特性,该超结构的一步法VLS生长机制为构筑新物质提供了方向。

2)材料认知突破:由2D材料和1D线周期性相互交叠形成稳定的异维超结构,该结构的厚度可以调整,从几十纳米到几纳米都可以实现。突破传统超结构物质只能形成有相同维度物质或者不同物质的简单插层,推动了物质领域的发展。

图2:异维VS2-VS超晶体的原子结构

3)新奇物性突破:由于1DVS的存在,并与2DVS2相互耦合,使得2D-1D异维超结构表现出完全不同于VS2、V5S8等物质的室温面内大反常霍尔效应。推动了不同维度物质之间的耦合,为实现新奇物性如室温铁磁半导体特性、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提供可能。

图3:VS2-VS异维超结构的面内反常霍尔效应

3、难治复发淋巴瘤?浙江大学新型细胞治疗技术带来生的希望

年5月,浙江大医院黄鹤团队为一名罹患复发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患者进行了全新的PD1-19bbzCAR-T细胞治疗。目前该患者已无病生存已超过2年。这是迄今为止全球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淋巴瘤中高缓解率和低毒副反应的最好临床结果,标志着中国学者在CAR-T细胞研发及临床转化应用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以往CAR-T细胞制备是采用患者本身的淋巴细胞在体外通过病毒转染的方法,将针对肿瘤靶点的CAR分子整合到T淋巴细胞中,形成CAR-T细胞。目前在北美已经有6个CAR-T细胞产品上市,其中5个为针对CD19靶点,1个针对BCMA多发性骨髓瘤靶点,在中国已上市2款针对难治复发淋巴瘤的CD19靶点CAR-T产品。这些CAR-T产品的上市,为难治复发恶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技术。

不过,传统的CAR-T产品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突破的问题。

1.用病毒转染方法制备CAR-T细胞存在着靶点随机插入导致CAR-T细胞质量良莠不齐;

2.随机插入基因片段有导致肿瘤基因改变的风险;

3.目前的CAR-T细胞产品对难治复发淋巴瘤的完全缓解率约为50%左右,疗效还有待提高;

4.淋巴瘤治疗中由于肿瘤细胞的快速杀灭和细胞因子释放而导致全身的严重反应,在临床上被称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综合征。

为此,全球的科研工作者都在努力研发非病毒定点靶向基因转导技术,从而消除目前CAR-T制备方法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对免疫细胞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改造,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毒副反应。

浙大一院黄河教授团队与邦耀生物刘明耀教授团队合作,利用年获诺贝尔奖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T淋巴细胞中PD1位点精确敲除,定点插入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CD19CAR分子,构建完成全新的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细胞(PD1-19bbz)。

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同源臂长度为bp的线性双链DNA作为模板可以通过同源介导修复(HDR)机制获得数量最多的CAR整合细胞;PD1-19bbz无论在PD-L1高表达还是低表达的肿瘤细胞中,都体现出更强大、更持久的杀伤效果,小鼠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

团队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治疗患者中未观察到CAR-T治疗相关的神经毒性和2级以上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证明PD1-19bbzCAR-T细胞具有出色的临床安全性。用PCR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发现PD1-19bbzCAR-T细胞在患者体内可获得快速扩增和长时间的维持。在难治复发淋巴瘤患者中,客观缓解率高达%,完全缓解率达到87.5%。进一步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PD1-19bbzCAR-T细胞体内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D1-19bbzCAR-T细胞产品中存在高比例的记忆性T细胞,体内PD1-19bbzCAR-T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肿瘤作用,长期存续的CAR-T细胞具有记忆性细胞的特征。这也全面阐明了非病毒PD1定点整合CAR-T细胞优越的临床疗效背后的作用机制。

4、保护率%!持续随访五年半,厦门大学研发首个国产HPV疫苗!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乔友林教授团队、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首个国产HPV疫苗馨可宁在免疫后5.5年内,对HPV16/18型相关病变终点的保护率高达.0%,并可诱导持续5.5年的高水平抗体。该研究成果,8月2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刊物《柳叶刀·传染病》上。

自年12月30日获批上市以来由厦门大学与万泰生物联合研制的首个国产HPV疫苗(俗称“宫颈癌疫苗”)馨可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凭借“质优价宜”的特点惠及了我国广大女性。该成就是研究团队二十年来在该领域开展细致的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研进展的具体体现!

在此项《柳叶刀·传染病》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对名18-45岁健康志愿者(试验组人接种馨可宁、对照组人接种对照疫苗戊肝疫苗益可宁)进行了为期5.5年的随访。

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符合方案集(PPS)人群中:

该研究结果证实馨可宁具有优异的有效性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免疫持久性可有效地预防HPV16型和/或18型相关的宫颈高度癌前病变及持续性感染。

据研究结果显示,国产HPV疫苗(俗称“宫颈癌疫苗”)馨可宁年龄覆盖范围广:9-45岁女性均可接种。

在初次性行为之前及时接种HPV疫苗才能最有效发挥预防作用。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将“9-14岁女性”作为HPV疫苗接种的主要目标群体。由于对未成年女孩不宜进行妇科检查,国内外均采用免疫桥接的方式验证HPV疫苗对这一群体的有效性。研究团队在江苏省射阳县开展9-17岁女性免疫桥接试验,共入组名志愿者,并持续随访至首剂接种后30个月。

结果表明,在首剂接种后30个月(符合方案集人群),接受3剂的9-17岁女孩的HPV16/18型抗体水平(.3IU/mL和60.2IU/mL)高于接受3剂的18-26岁女性(72.6IU/mL和28.3IU/mL),接受2剂的9-14岁女孩(73.2IU/mL和24.9IU/mL)与接受3剂的18-26岁女性相当。研究结果年4月13日在线发表于HumanVaccinesImmunotherapeutics杂志上。

稳定可靠:全球独创的原核表达体系

与其他已上市HPV疫苗采用真核表达体系不同,馨可宁采用独创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产业技术体系研发而成。

研究团队在名18-45岁健康女性中开展馨可宁批间一致性研究,志愿者被随机分配接种三个连续批次的疫苗。首剂接种后7个月和42个月抗体检测数据显示,三个批次疫苗均可诱导高水平且持久的HPV16/18型抗体,符合等效性检验标准。该研究结果证实,厦门大学和万泰生物独创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产业技术体系具有工艺稳定、产品批间差异小的特点,进一步确保馨可宁质量优异、可靠性高。研究结果年11月26日在线发表于HumanVaccinesImmunotherapeutics杂志上。

研究团队凭借多年,扎实严谨科学的临床研究,证实“厦门造”HPV疫苗,具有比肩同类产品的优异品质也为实现WHO加速消除宫颈癌战略,注入新的活力,凭借独特优势馨可宁也不断受到国际社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